你喜歡自己的工作嗎?你了解自己的天賦與志趣嗎?每天早上,你是帶著微笑出門,還是麻木疲憊地又度過一天?在不斷變動的世界中,為你找到工作中的微笑,這,就是我們存在的理由,我們是《Cheers快樂工作人》,是你工作的教練、生活的鼓舞者!我們為台灣白領工作人而生,是一個優質、多媒體內容品牌,對台灣新世代最具正面影響力!
也許現在的你被巨大的工作壓力包圍,事業陷入危機之中,不知道自己的未來該往何處去。其實,每個人的事業生涯都是從一個又一個的轉折當中,找到新的定位與機會。不論現實的環境是好是壞,我們都應站在未來的角度,思索當下的困境,為自己尋找新的出路。
《高速企業》雜誌(Fast Company)歸納了現代工作者面臨的 21 道難題,並邀請各行各業的專家提供第一手的解答,幫助你走出困惑,自信踏出你的下一步。
今天的你還是一家全球企業的專業經理人,過了明天,可能就成了等待領取救濟金的失業人。
工作職場的環境已經有了180度的轉變。機會無限的時代已經過去,現在的工作者面對的是選擇有限的環境。景氣持續低迷不僅瘦了荷包,信心更是跌落谷底。面對自己的未來,充滿了不確定與不安全感。是否該壓抑自己的企圖心?是否該降低期望?該放棄理想,還是堅持下去?
「受迫於外在的壓力而降低理想,只會讓自己距離成功越來越遙遠」暢銷書《 What Should I Do with My Life? 該如何改變我的生活?》作者波.布朗森(Po Bronson)說道。如果在這個時候,你採取明哲保身的態度,選擇停下腳步,等待環境的好轉,最後的結果可能是永遠被困在原地。
你真正該問的是:「如何才能讓自己快樂。」
快樂來自於內心的幸福感,而不是擁有多可觀的財富或是多傲人的工作頭銜。如果你的長遠理想可以為你帶來真正的快樂,外在環境的好與壞就不應是阻礙,而是必須克服的挑戰。
「如果這就是你所要的,即使賺不了大錢,你仍覺得自己是成功的。」知名的領導力發展顧問馬歇爾‧葛史密斯(Marshall Goldsmith)說道。
「愈是困難的環境,表現愈突出的人愈有機會,」《 How to Be a Star at Work 人人都是明星職員》的作者羅伯特‧凱利(Robert Kelly)說道。
刻意的隱藏自己,彷彿是在告訴老闆,「我一點也不重要,」反而增加了被裁員的機率。要能在如此不景氣的環境中生存,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盡可能的表現自己,成為企業不可或缺的人才。
不過,成為某一個領域的專家仍不夠,還要瞭解公司的營運狀況與策略,培養綜觀全局的視野。最重要的是,證明自己的能力,證明自己對公司是有價值的資產。
找到一份好職業,有錢可花用,也許能讓你感覺自己有掌控權或是優越感。但是這並不會讓你的內心感到真正的滿足。外在動機的效用即時而短暫,要建立長遠的事業,必須訴諸於內在的動機。要找出自己的內在動機,並非一件難事。
《 Repacking Your Bags 重整行囊》的作者理查‧雷得(Richard Leider)提供了一個簡單的公式:
天賦(gift)+熱情(passion)+價值(values)=內在動機
首先你必須找到自己的核心優勢或是專長所在,再思考自己對哪些事物感興趣或是熱情。
亞里斯多德曾經說過:
天賦與熱情的交集,就是個人的內在動機所在。
不過,雷得另外加上一項因素:價值觀。
如果工作環境與你內在價值觀有所衝突,剩下的唯一誘因就只有薪水,但是你並不快樂,也不會有任何的成就感。在認同你的價值觀的工作環境中,運用你的專長,從事你真正熱愛的工作,這才是真正的成功。
MBA不再是工作的保證。根據《商業週刊》(Business Week)的報導,2002年30大MBA課程的畢業生有30%找不到工作。對於所有焦慮不安的MBA畢業生,華頓(Wharton)商學院的MBA生涯管理中心主任彼得‧迪克南(Peter Degnan)提供幾點建議。
知名作家羅伯特‧卡洛(Robert Caro)花了27年的時間為美國前總統詹森(Lyndon B. Johnson)作傳,共計有四大卷。第三卷《Mater of the Senate參議院之主》於2002年出版,這本書花費他12年的時間做研究與寫作,同時為他贏得了2002年普立茲傳記類獎。目前正著手寫作第四卷。
這些年來他是否曾感到疲累或厭倦?
「完全沒有,因為不斷有新的事物值得我去學習」卡洛說道,「而且,我相信這份工作值得這麼做。我不只是在寫傳記,而是要呈現權力運作背後的現實,因為大眾有權利知道一切。」
你要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,思索工作的意義,才能重新找回對工作的熱情。
史隆管理學院的策略管理教授伊斯拉‧祖克曼(Ezra Zuckerman)花費3年的時間,研究電影工業的類型選角(typecasting,根據演員的長相、氣質與性格,決定適合演出的角色)運作模式與演藝事業成功之間的關聯。
結果顯示,演員得獎後的未來3年內,仍持續有演出機會的比例不到三分之一。成功定位在某個類型角色的演員,在不景氣中仍然有相當多的演出機會。換句話說,你必須找出自己的專長領域,培養別人所缺乏的獨特技能,才能在職場中立於不敗之地。
經濟不景氣,幾乎所有企業的業務量都明顯的縮減。但是,仍有不少的工作者仍感覺工作超過負荷。以下4個簡單的步驟,幫助你減緩自己的步調。
然而,並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。主動向老闆提出不需增加成本的工作分擔計劃。如果嘗試各種方法都不可行,只有採取最後的手段:主動辭職。畢竟,時間是你自己的,應該花費在對你有意義的事情上。
「現在不是四處尋找工作的最佳時機,你應該想一想,『如何改善目前的工作情況』,」知名人力網站Monster的執行長傑夫‧泰勒(Jeff Taylor)說道。
因應景氣的下滑,企業紛紛裁減人力。對多數的工作者而言,絕對不是一件好事。根據Monster的調查,73%的人認為自己的工作是每況愈下。
但是,換個角度思考,此時正是展現工作能力、增加升遷機會的最好時機。如今有許多在矽谷或是128號公路的科技公司的員工,儘管面臨了薪資凍結或是減薪的命運,他們還是非常積極的工作,甚至自願負擔額外的責任,為了就是累積自己的經驗,力求表現。當然,你還是要隨時注意市場的變化,把握任何的機會,也許真能找到合意的工作。
要能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勝出,人際關係是相當重要的一環。在如今人力緊縮的時代,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關鍵。企業要錄用的不是有潛力的人,而是可以解決問題的專家。
要能在短時間內取得必要的技能,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建立人脈。你不一定要具備這些能力,而是有能力立即找到可以解決問題的人。當然,你仍應具備基本的工作技能,例如語言。除了英語之外,最好培養第二外語的能力,德文、日文、或西班牙文都是不錯的選擇。
此外,過去只懂得談成交易,不善經營客戶關係的人,不再受到企業的青睞。企業需要的是能讓客戶滿意、維持客戶忠誠度的員工。
別再被網路人力銀行的廣告文案給唬弄了,根據佛瑞斯特調查(Forrester Research)的研究顯示,在科技熱潮期間,透過求才公告(job boards)找到工作的求職者僅有4%。
「『求才公告』只是搜尋的工具而已,讓你知道有哪些公司正在徵才,並不具備工作媒合的功用。」瑪格麗特‧萊理(Margaret Riley)解釋說。她所設立的萊理求才網(Riey Guide)是目前營運時間最長久的求才網站之一。網站最大的功用是蒐集有用的資訊。不妨從你最喜歡的企業的網站開始,或是利用搜尋引擎,查詢所有連結這家企業的網頁,也許可以找到聯繫企業內部關鍵人士(key person)的方法。這種接觸方式比起人力網站,效用要大得多。
吉姆‧杜利(Jim Tully)畢業於西點軍校,1980年代服役於美國陸軍突擊隊(Army Ranger),曾參與非洲與中美的軍事任務。他在軍事上的專業訓練與經驗或許可以提供工作者一些反思。
「雙方交戰並不可怕,開火前的寧靜最讓人膽顫心驚,」杜利說道。因為你完全不清楚敵方正確的位置。一旦開火,一切就明朗了。當你精確掌握訊息,才能做出正確的反應。
「好運來自於平日嚴格的訓練與周延的準備。」你必須維持最佳的狀態,隨時保持警戒,才能隨機應變。一旦遇到緊急狀況,就能直覺做出反應,無須做過多的考量。如果這些準備動作無法成為習慣,就會降低你的戒心,讓自己身陷險境之中。「永遠不要低估自己所處的情境,」杜利說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