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議門檻提升,薪水真能透明?近半 Z 世代自主揭露薪資
面議門檻將從 4 萬調整至 5 萬,但企業內的薪資結構仍是黑箱。面議濫用、資訊不對稱讓求職者難抓行情。近半 Z 世代願意自主揭露薪資,匿名分享逐漸補上職場資訊差距,讓公司薪資結構攤在陽光下,促使市場薪資向上。
勞動部預計修法,將薪資揭露門檻從 4 萬提高至 5 萬元,近日立委主張應與最低工資連動,或採浮動倍率。但是,調整徵才廣告的「面議」規範,能讓薪資透明嗎?
面議本身不是問題,資訊不對稱才是主因
「面議」用在薪資行情較高、人才能力難以量化的職位。面談評估候選人的能力、適性,再討論實際核薪,確實有必要。面議的薪資下限,受到《就業服務法》第 5 條規範,截至 2025 年為止,不得低於 4 萬元。
問題在於面議被濫用。中低薪職位、能力容易標準化的工作,企業也經常以面議來規避揭露,吸引不熟悉《就業服務法》規定的新鮮人,進而在面試時壓低求職者的薪資。求職網站也缺乏把關,只有面試者檢舉,才可能下架公司職缺。
台灣勞動市場長期偏袒資方。不健康的勞動市場,也使濫用面議徵才的狀況層出不窮,成為難以解決的議題。
面議門檻是冰山一角,薪資透明重點在核薪
薪資透明的目標,是「提高市場整體薪資」。
台灣的政策討論聚焦於招募端,試圖以揭露規範解決問題。《比薪水》執行長陳致宏認為,真正的薪資透明要從公司內部開始:「徵才廣告只是冰山一角,員工進去之後的薪資結構才是關鍵。政府能規範的有限,但當越來越多員工願意分享自己的薪資,市場就會產生壓力。」
提高面議門檻,確實能讓薪資更透明。但,公司內的既有薪資結構才是關鍵。同一家公司裡,工程師跟業務差多少?三年跟十年經驗差多少?不同部門的主管薪資落差多大?徵才廣告看不出來,政府統計也無法回答。主計總處的薪資調查聚焦於產業、企業規模,較缺乏年齡、職級的交叉分析。
能回答這些問題的,是員工自己。匿名薪資分享平台讓員工主動揭露薪資,累積起來就是公司內部的薪資結構。求職者能看到的不只是徵才廣告上的數字,而是進去之後真的能拿多少、待幾年能加多少。
自主揭露薪資成趨勢,近 50% 年輕人支持薪資透明化
今年,履歷平台 Kickresume 發表全球調查,Z 世代經常在公司談論薪水,其中 49% 支持薪資透明化,另有 46% 受訪者認同職場應有薪資透明政策、22% 認為員工同意即可公開。
薪資透明將成為全球趨勢。當公司的薪資結構攤在陽光下,低於行情、薪資不公的企業被發現,員工也會「用腳投票」,離職爭取更好的待遇。
少子化、缺工浪潮來襲,兼職等非典型就業逐漸普及,企業搶人才的壓力只會更大。薪資結構不透明的公司,將更難留住人才。集結勞工的力量,揭露薪資結構,才能讓市場看見真實行情,推動整體薪資向上,改善不健康的台灣職場。
想要一起實現薪資透明?
馬上下載比薪水 App,分享、查詢薪水情報!
【延伸閱讀】
2026 年歐盟全面實施薪資透明,台灣即將跟進?
面議薪資上調至 5 萬,對新鮮人有幫助嗎?比薪水執行長:重點在實際核薪
「文組無用論」是真的嗎?AI 時代來臨,文組出路反而更吃香
中國最大公司評價平台「看準網」倒閉,台灣成功走向資訊對稱的關鍵是什麼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