居家上班職災誰來賠?25% 台灣企業採遠距工作,職災定義卻有爭議!

疫情後遠端工作開始流行,居家上班的工作者越來越多,但當居家辦公發生職業災害時,勞動部該怎麼認定?目前是否有規定保障勞工權益?

居家工作-遠距工作-WFH-遠端上班-勞基法-職災

目錄

  • 遠距工作的定義是什麼?
  • 遠距工作發生職業災害怎麼辦?
  • 遠距工作者如何保護自己?
居家工作-遠距工作-WFH-遠端上班-勞基法-職災
在台灣居家辦公,如果發生職災,台灣有法規保障嗎?(圖片來源/Shutterstock)

勞動部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最新調查顯示,在 2020 年 1 月 COVID-19 疫情爆發前,實施遠距工作的企業有 26.39%,多為新創、外資公司;疫情爆發後,實施遠距工作的企業上升至 70.49%。而在疫情過後,仍然有 25% 的企業採取遠距工作,允許員工申請遠距辦公的比例從 2.4% 上升為 4.1%。

居家工作(WFH,Working From Home)在疫情後成為了潮流,除了「非典型就業」興起,不少企業也開始注重數位轉型,引進電子打卡等無紙本措施,方便員工在家裡辦公,或者提供設備,使員工可以在任何地方上班。

可是,假設遠距工作期間勞工發生了職業災害,相關責任歸屬怎麼定義呢?

遠距工作的定義是什麼?

遠距工作(Telework)又稱為「電傳勞動」,在《台灣勞工季刊》當中,中經院的研究員賴偉文將之定義為:

網際網路或電話在家中或其他非辦公室之場所進行工作,是一種利用遠端資訊技術,讓工作也能在辦公室以外的地方完成的一種新型態的工作模式。

意即,使用網路等資訊科技,在公司辦公室以外的場所完成工作,就算是遠端工作。

我們所討論的「遠距工作者」,勞動部稱為「電傳勞動工作者」。疫情時期,勞動部更新了〈勞工在事業場所外工作時間指導原則〉,給予雇主和遠距工作者參考。原則中提及之電傳勞動工作者是「勞工於雇主指揮監督下,於事業場所外,藉由電腦資訊科技或電子通信設備履行勞動契約之型態」,也就是指在老闆指揮下於「非辦公場所」,以資訊設備完成工作的勞工。

遠距工作發生職業災害怎麼辦?

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也訂定了〈居家工作職業安全衛生參考指引〉,提醒僱主注意遠距工作的風險管控,包括勞工的工作環境、身心健康管理。但是,「指引」只是行政命令,即使雇主違反,也不會被罰。

而,針對「居家工作發生如跌倒、燙傷等意外事故,是否屬職業安全衛生法之職業災害?」,職安署的回答是:

如勞工受雇主指派於居家工作,因提供勞務而導致發生跌倒或燙傷等災害,其罹災原因與其從事工作間具相當因果關係者,為該法所定之勞動場所職業災害,如勞工因此需住院治療,雇主應於明知或可得而知已發生職業災害之事實起 8 小時內通報當地勞動檢查機構。

簡單來說,居家辦公時所受的傷害,必須跟工作本身有「相當因果關係」,至於如何定義災害,則是法律的灰色地帶。

也就是說,目前為止,台灣沒有明確的居家辦公規定或保障,職業災害採取「個案事實」認定!

遠距工作者如何保護自己?

2023 年 6 月,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的徐婉寧教授引用日本的實務認定,指出日本針對遠距工作者(電傳勞工)有相對完整的保障。假如發生職業災害,雇主基於日本的勞基法負補償責任,業務上的災害也確實是職災保險給付的對象。但是,勞工的私人行為所導致的災害,並不是職業災害。因此,雇主必須需掌握工作時間的客觀證據(例如線上打卡,或者勞工自主申報的時間),而勞工也應該在受傷的時候,盡可能紀錄當時的狀況。

目前,台灣尚無關於遠距工作職業災害的公開實務判例,但不管對勞動部或是遠距工作者來說,日本的實務認定都有很大的參考價值。

比薪水》建議勞工平時要誠實申報工作時間保存一份打卡紀錄,作為爭議發生時的證據;另一方面,雖然〈居家工作職業安全衛生參考指引〉沒有強制力,雇主也應該進行工作環境風險控管,減少勞資糾紛的可能!


正在找遠距上班福利又好的佛心公司?
馬上下載比薪水 App,查詢勞工真實評價!


【延伸閱讀】
求職避雷針:找工作必備擴充功能,公司評價、薪水情報立即看!
下班時間回覆老闆訊息是否算加班?
80.6 萬非典型就業青年無正職,美食外送員權益如何保障?
2024 年請假全攻略!最多可連休 12 天,補班新制上線!勞工必知國定假日懶人包

作者頭像
比薪水以「翻轉資訊不對稱」與「薪資透明化」為核心理念,打造「以人為本」的薪資查詢服務,幫助台灣求職者們瞭解自身的市場身價,藉此選擇更好的工作機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