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知卸載是什麼?邁向人機協作時代,用太多 AI 反而要小心!

什麼是「認知卸載」?MIT 等研究陸續指出,依賴 AI 使大腦參與度下降、認知能力下降!《比薪水》深度分析台灣邁向人機協作時代的風險及注意事項。

AI-台灣-調查-認知卸載-風險-ChatGPT

目錄

AI-台灣-調查-認知卸載-風險-ChatGPT
認知卸載是什麼?邁向人機協作時代,用太多 AI 反而要小心!(圖/Unsplash)

比薪水調查顯示,63% 台灣勞工經常使用 AI,但鮮少有人察覺 AI 正在改變大腦的運作。最近,MIT 及各大機構的研究震撼許多人:AI 工具提升工作效率,卻也導致認知能力下降、決策過度自信的雙重危機,重度依賴還可能害腦神經需要「復健」。

台灣人不焦慮 AI,反而可能是好事?

根據《比薪水》統計,AI 技能已成為台灣職場共識。許多企業將 AI 當作數位轉型指標,鼓勵員工多多運用。不過,台灣工作者只有 3.2% 非常焦慮 AI,反而是用越多 AI 者,AI 焦慮越嚴重。

7 月,MIT 的腦電圖監測揭露驚人事實:長期使用 ChatGPT 寫作,大腦參與度會持續下降,神經連結逐漸減弱。當工作者習慣依賴 AI 完成任務,大腦開始「偷懶」,認知能力也不知不覺中衰退,研究團隊稱其為「認知卸載」。

認知卸載是什麼?AI 用得越多,神經衰退得越嚴重

「認知卸載」(Cognitive Offloading)指的是工作者習慣借助 AI 思考時,大腦開始「偷懶」,原本活躍的神經變得遲鈍。

SBS 商學院發現,「AI 使用頻率」與「批判思考能力」呈現顯著負相關。年輕工作者受創最深,因為他們對 AI 工具依賴性更高,批判思考分數明顯低於年長同事,人工智慧論壇也有相同擔憂。如同《比薪水》調查所指,25-34 歲焦慮程度最高,而使用率最高的 18-24 歲(72.2% 經常使用),焦慮比例也達 66%。

更危險的是,工作者思考能力衰退時,卻有相反的感受。AI 的表現會讓人產生錯覺,以為自己的能力也隨之提升。

自信的不只是 AI,也讓使用者過度自信

AI 犯錯後不但不會反省,反而更有自信,這也是深度 AI 使用者眾所皆知的傾向,但是意識到危害的人並不多。

去年已有研究指出,就算 AI 建議與現有資訊矛盾,依賴 AI 的工作者還是會選擇接受,甚至導致企業錯誤決策。今年更有期刊證實,AI 的「過度自信」會被人類模仿。意思就是,使用者不再「使用」AI 工具,而是開始「學習」AI 思考,導致災難般的高風險決策。

不只是如此,新加坡國立大學發現,這種「雙重自信」導致了災難:使用者不是採納 AI 的錯誤建議(誤用),就是拒絕 AI 的正確建議(廢用)。

AI 用得太多就像「打類固醇」,認知萎縮導致決策崩壞

PMC 期刊研究發現「AI 聊天機器人誘發認知萎縮」(AICICA),指出過度使用 AI 會導致認知損傷,也就是「用進廢退」。多倫多大學也指出,即使停止使用,AI 也可能像類固醇一樣,短期技能上升,長期而言帶來損傷。

「認知衰退」與「過度自信」結合,就等於決策崩壞。在這種情況下,工作者逐漸失去質疑和驗證的本能。大腦習慣接受 AI 的「權威」時,獨立思考的神經迴路開始退化。

擁抱人機協作,第一步是與 AI 保持距離

認知衰退、過度自信不只影響個人,更拖累組織效能。如同眾多研究警示,過度依賴 AI,會導致團隊習慣在 AI 框架內思考,難以跳脫既有模式,也會導致草率決策。

未來的職場競爭力,不在於誰更會使用 AI,而是在善用 AI 的同時,保持獨立思考、批判的能力。意識到問題存在,與 AI 保持距離,才是人機協作的第一步。


如何正確使用 AI,將是人力管理新難題
馬上下載比薪水 App,找出有前景的好公司!


【延伸閱讀】
AI 工程師、機器學習工程師薪水揭秘!入行前必知工作內容、準備方向
聯華電子薪水福利、工作內幕完整解析!2025 年碩士起薪大揭秘
無薪實習已過時?「專案實習」重新定義新鮮人職場體驗
薪資縮水又卡升遷,2025 年科技業瘋自僱接案!

作者頭像
比薪水以「翻轉資訊不對稱」與「薪資透明化」為核心理念,打造「以人為本」的薪資查詢服務,幫助台灣求職者們瞭解自身的市場身價,藉此選擇更好的工作機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