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職神話崩解?每十人就有一人兼職,近半青年非典型工作
全職不再是唯一選擇!《比薪水》揭露台灣非典型就業已佔 17.4%,兼職、斜槓成趨勢,青年勞動型態加速轉變,你準備好了嗎?

根據《比薪水》2025 年度報告,台灣非典型就業人數占比已達 17.4%,其中「兼職」高居首位,占 9.7%。也就是說,每十位上班族,就有一位為兼職工作。
台灣的全職神話正在鬆動。產業型態轉變、就業條件惡化、數位工具推動自由工作風潮。兼職不再是過渡期的選項,而是台灣職場結構中,越來越大的現實。
年輕世代「選擇」斜槓,還是「被迫」多工?
《比薪水》報告指出,18 至 24 歲族群中,近半選擇非典型就業,顯示全職的吸引力下降。年輕世代傾向以彈性換取自我探索空間,當中也包含一部分學生為了顧及學業,而選擇非典型就業。
報告統計,從全職走向非典型就業的考量,首要為「工作時間」,其次是「收入考量」。表面上,這是新一代價值觀的體現:重視彈性、工作與生活平衡。不過,觀察薪資市場,轉向更可能是無奈之舉——當全職工作月薪不到 4 萬,還要超時加班,許多年輕人發現多份兼職收入更高。
換句話說,「斜槓」不是追夢,而是求生策略。
文教與民生產業是非典型就業的集中地
從產業分布來看,文教傳播業非典型就業比例近半,為 44.8%。補教講師、線上家教、接案翻譯,普遍以兼職或其他方式合作。在台灣,記者的工作型態多樣,包括正職、特約、承攬等,未來也有可能走向德國模式,以自由工作者為大宗。
民生服務業緊追在後,非典型就業比例達 26.6%。服務業低薪不是新聞,不少勞工為了維持生計,選擇兼職多份工,已是結構性常態。相比之下,傳產製造業非典型比例僅 8.5%,不是因為薪資較高,而是工廠需穩定人力,難以彈性任用。

非典型就業帶來彈性,也藏著風險
平台經濟(Platform Economics)崛起,不論是外送平台 Uber、Food Panda,還是 HoliBear、Soho Bar 等接案平台,都降低了非典型就業的門檻,卻也讓風險快速外包。
企業對兼職的態度大不同。有些公司誠實迎接變化,將兼職、約聘、接案人員正式納入人才策略,提供合理薪資、學習資源。也有公司為了控制成本,刻意將正職拆分為多個兼職與外包崗位,避開法定福利、資遣費、勞健保等義務。短期可降低營運成本,長期卻造成員工歸屬感薄弱、人力管理斷裂。
當體制鼓勵彈性,卻沒有保障,彈性就成了剝削的工具。目前,台灣尚未跟上非典型就業浪潮,制訂健全的法規。例如遠距工作的情況下,要是發生職業災害,恐怕難以認定責任歸屬。社會若不重視非典型就業,未來將陷入雙輸局面。
AI 加速非典型就業,2025 年估突破 20%
《比薪水》預測,2025 年非典型就業人數會持續上升,甚至可能突破 20%。
AI 與自動化的進展,也將把勞動市場推向兩個極端:一方面,重複性工作將被機器取代,讓更多人失去全職工作機會。另一方面,高階專業人才掌握數據、AI、ESG 等技能,將更有能力以非典型就業的方式,賺取更高薪水、掌握工作彈性。
未來,非典型就業,將使職涯更加廣闊。如正在崛起的數位遊牧(Digital Nomad),強調不受辦公地點限制,結合「遠距工作」與「旅居生活」。但要是制度不健全,勞工將處於法律不保障的模糊地帶。
制度能否跟上變化,將決定非典型就業對台灣勞工來說,是機會還是代價。
想了解 2024 年台灣薪資真相,以及 2025 年的工作趨勢?
《比薪水》年度報告帶你預測產業未來、掌握非典型就業變革關鍵
立即下載完整報告,閱讀全面薪情分析!
【延伸閱讀】
比薪水報告》2024 年薪資止跌回升!台灣平均年薪成長 2.7%
比薪水報告》非典型就業崛起!已佔就業市場 17.4%,兼職成首選
會計業日均工時逾 10 小時、起薪僅 34K!高壓環境成最爆肝白領行業
搶進 5G 藍海!電信業薪水逆勢成長,「這兩類」人才最搶手